2023年12月31日

宜蘭縣史館「當代噶瑪蘭人」發表 族人盼取得原民身分

 

宜蘭縣史館「當代噶瑪蘭人」發表 族人盼取得原民身分

 
宜蘭縣史館發表新書「mai qaRapungus──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」,並辦理特展,盼喚起社會對噶瑪蘭族的關注;書名「mai qaRapungus」,就是噶瑪蘭語的「不會遺忘」。圖為29位受訪者之一潘子淦。記者陳敬丰/攝影
宜蘭縣史館發表新書「mai qaRapungus──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」,並辦理特展,盼喚起社會對噶瑪蘭族的關注;書名「mai qaRapungus」,就是噶瑪蘭語的「不會遺忘」。圖為29位受訪者之一潘子淦。記者陳敬丰/攝影

宜蘭縣史館發表新書「mai qaRapungus──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」,收錄29名當代噶瑪蘭族人的生命故事。噶瑪蘭族復名之父偕萬來的女兒偕淑月說,噶瑪蘭族雖已在2002年復名,但宜蘭仍有非常多的族人受到現行法規限制,無法恢復族人身分,盼政府盡速完成修法。

縣史館長廖英杰說,1987年噶瑪蘭族人在台北新公園(今228紀念公園)的豐濱之夜中,表演噶瑪蘭族的儀式、舞蹈和樂曲,展開噶瑪蘭族復名運動;發起人偕萬來同年為了查找資料,來到宜蘭史蹟文物小組(今縣史館),小組人員大吃一驚,「原來真的還有噶瑪蘭族人」。

偕淑月回憶,偕家是從宜蘭移居花蓮的噶瑪蘭族人,復名前持有阿美族身分,祖父過世前交代父親偕萬來「有機會一定要回到宜蘭尋找族人」,偕此後陸續通過各地兵役資料尋找同姓族人,過程中也逐漸醞釀推動族群復名的想法。

1980年代間,偕萬來看到一則名為「最後的噶瑪蘭人」的報導,既感嘆「原來許多人以為噶瑪蘭族消失了」,更堅定族群復名的決心,1987年藉著豐濱之夜的機會正式開展復名運動,2002年成功讓政府認定噶瑪蘭族為台灣第11個原住民族。

偕萬來2008年去世,至今將滿15年,噶瑪蘭族復名運動仍未竟全功。現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規定,平地原住民須在國民政府來台初年幾次開放登記中,登記成原住民,才能取得原住民身分;即使2002年後噶瑪蘭族復名,民國4、50年代未登記的族人也無法取得身分,子女亦然。

偕淑月感嘆,數十年前社會氛圍對原住民不友好,許多長輩害怕受到歧視、壓迫,沒有選擇登記,現在就算想取得原住民身分,也不得其門而入;尤其宜蘭非常多的族人屬於這類狀況,希望政府能盡快修正原住民身分法。

縣史館表示,目前全國登記的噶瑪蘭族人約有1000餘名,大多分布在花蓮,宜蘭只有8人,根據學者研究,宜蘭可能有近千名噶瑪蘭族人無法取得身分。縣史館耗時7年、訪談29名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經驗出書,辦理特展,希望持續喚起社會對噶瑪蘭族的關注;書名「mai qaRapungus」,就是噶瑪蘭語的「不會遺忘」。

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主任蔡志偉Awi Mona指出,去年憲法法庭憲判字第17號判決,現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屬於違憲,政府應在2025年內修法,讓具有原住民身分的歷史事實、文化和自我認同的族人取得原住民身分,且應從寬認定;若政府能依照判決修法,2年後宜蘭的噶瑪蘭族人有望「復名」。

宜蘭縣史館長廖英杰說,1987年噶瑪蘭族復名之父偕萬來到宜蘭史蹟文物小組(今縣史館)查詢資料,讓小組人員大吃一驚,也自此開啟宜蘭縣推動噶瑪蘭文化復振。記者陳敬丰/攝影
宜蘭縣史館長廖英杰說,1987年噶瑪蘭族復名之父偕萬來到宜蘭史蹟文物小組(今縣史館)查詢資料,讓小組人員大吃一驚,也自此開啟宜蘭縣推動噶瑪蘭文化復振。記者陳敬丰/攝影
宜蘭縣史館發表新書「mai qaRapungus──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」,縣長林姿妙(右二)、噶瑪蘭族人牽手跳起噶瑪蘭傳統舞蹈。記者陳敬丰/攝影
宜蘭縣史館發表新書「mai qaRapungus──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」,縣長林姿妙(右二)、噶瑪蘭族人牽手跳起噶瑪蘭傳統舞蹈。記者陳敬丰/攝影
「噶瑪蘭族復名之父」偕萬來2008年去世,但噶瑪蘭復名運動仍在持續,其女偕淑月盼望政府盡快修法,讓宜蘭族人也能取得原住民身分。圖/家屬提供
「噶瑪蘭族復名之父」偕萬來2008年去世,但噶瑪蘭復名運動仍在持續,其女偕淑月盼望政府盡快修法,讓宜蘭族人也能取得原住民身分。圖/家屬提供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