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者投書:鄭文嵐(退休校長)
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,這是得過諾貝爾獎的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傅利曼,他所講出膾炙人口的名言之一,1977年高希均的一篇同名文章引進這觀念,一時之間這話許多人都能「琅琅上口」,這話點出凡事都必須付出「代價」,絕不可能「憑空而來」,只是這「成本」由「誰」來承擔而已;從去年選戰開始,在宜蘭「學生免費午餐」就是藍綠攻防的焦點,藍營林姿妙以她在羅東「學生營養午餐免費」的政績而自豪,更以單親媽媽含辛茹苦撫養幾個小孩的心酸為念,所以把自身的經驗「推而廣之」,化為具體的「政見」,且是「最重要」也「最堅持」的政見,即使面臨綠營鋪天蓋地的「攻擊」,她卻仍不為所動,是不是因為這個政見「打動人心」,才在綠營自認「沒有輸的理由」的情況下,讓她不但能「突圍」,甚且還以不小的差距勝出,也讓「十進十出」來宜蘭輔選且大開選舉支票的蔡英文「臉上無光」,這中間是否有「因果關係」似乎已沒那麼重要,因為這議題燃起的「戰火」,在這次的縣府施政總質詢正方興未艾,即便議員砲聲隆隆,縣長仍相當「執著」,我個人不願介入藍綠的爭端,只想就「白吃的午餐」真的能「白吃」嗎,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。
首先,「羅東經驗」能「外推」嗎?這恐怕是絕大數宜蘭人所質疑的,就算力挺林姿妙的人,也很難理直氣壯地喊說「沒問題」,羅東是全台灣幅員最小的鄉鎮,但其公共造產也赫赫有名,所以其財政狀況更非縣內其他十一鄉鎮所能望其項背,羅東鎮這幾年的「午餐免費」政策,其他鄉鎮除了「羨慕」(或「嫉妒」)之外,但就是沒能耐「跟進」,「心」有餘但「力」不足啊!只是回到宜蘭縣的整體財政狀況,二百億左右的負債,且舉債的額度已逼近上限,還有多少的「能力」可以填補「午餐免費」這絕對不算小的「錢坑」,這是很令人「好奇」的,連財政狀況遠優於宜蘭的縣市,都不敢如此「霸氣」扛下這個「重擔」,真不知林縣長的「勇氣」從何而來?
當然宜蘭的財政狀況不可能一夕間「突然好轉」,所以我們可以「合理推測」,要「兌現」這項政見,勢必要「挖東牆,補西牆」,這當然牽扯到「資源分配」的問題,主政者對施政的「優先順序」本就「心中自有一把尺」,這也連帶牽動有限的資源要作如何分配,而這「挖」的來源不外乎二個:其他局處挪用、教育處本身經費;如果是從其他局處撥過來,那原來的「某些工作」自然得「縮小規模」或「喊卡」,這對受影響的「既得受惠者」難道都會「悶不吭聲」?加上若午餐費是「全面補助」,沒有所謂的「排富條款」,這會不會又形成另一種「不公平」?
假使由教育處「自行吸收」,那老舊校舍改建、風雨操場建置等有「較大筆預算」的項目,應該是最可能受到排擠的,這恐怕不是教育現場的師生及家長所樂見;當然趁此機會對所有施政作「通盤檢視」也是好事一樁,誠如杜拉克提醒的:每個人要不斷用二個問題來檢視手邊在做的事,一是「這件事有價值嗎?」如果答案是「否定的」,那麼「一件沒有價值的事,根本不值得做好」,如果答案是「肯定的」,就再問「一定要用原來的方式做嗎?」(譬如宜蘭縣各校管樂得到的補助款每年超過一千萬元,而所有運動團隊得到的補助款連一半都不到,教育資源如此分配,合理嗎?)如果只是「東挖西補」以解燃眉之急,那洞只會「越補越大」,反而得不償失。
政見兌現固然重要,但做任何事情都必須「量力而為」,如果只為了「兌現政見」,卻做超過自身能力所能負荷的事,長久下來必然影響財務的穩健,也讓整體的建設受限、施政失衡,這絕非民眾之福;「午餐免費」絕對是「德政」,但沒有「排除條款」的一體適用,將形成有限資源的「濫用」與「誤用」,最後恐是另一場「災難」的開始,至於「傳言」的「讀冊都免費」,這種毫無來由的「加碼」,我個人更是期期以為不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