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縱論/高鐵宜蘭站選址爭議
其實任何政府公共工程與建設,都很難排除政治勢力的介入,因為經常牽涉龐大的土地開發利益,此時交通建設本身帶來的真正利益,往往被放到一邊。
高鐵在台灣西部短短不到四百公里的土地上,就興建了十二個站,所為何來?且許多站都選在偏遠的地方,當然與龐大的土地開發利益脫不了關係。
從交通專業的角度來看,所謂「空間無縫、時間無縫」,就是希望交通轉接可以用最方便的方式,讓旅客節省交通時間,這才是交通建設最重要的目的。而且交通建設有所謂「樞紐」(hub),只有轉乘方便,達到「空間無縫、時間無縫」的標準,這個地方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。以高鐵的例子來看,板橋站和南港站附近都發展非常好,就是高鐵、台鐵與捷運「三鐵共構」的方便性,從而吸引大量旅客,帶動地方發展。台北站的熱絡就更不必說了。
反觀出了台北之後,台中站在烏日、嘉義站在太保、台南站在歸仁、高雄站在左營,這幾個站都離市中心很遠,高鐵旅客下車後,還要花費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,浪費每個人的時間。這是真正「消費者剩餘」的減少,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謂「社會福利」的減少。
當然,建設過程中也需考量財務問題,比方說自償力。高鐵選址過程中,如考量與台鐵車站共構,因為這些車站大都位於市中心,可以達到交通最方便目的。但是因土地都是台鐵的,因此對高鐵而言,或許就缺少場站開發(或土地開發)利益。這應該是當時西部高鐵選址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。另一考量因素是,希望利用交通建設帶動地方經濟與發展,但是現在看來,西部高鐵沿線只有新竹竹北站和桃園青埔站發展不錯,其他地區的發展都遠低於預期。而竹北與青埔開發情況不錯,主要是因為距離竹科較近,高鐵站應該只能算配合因素而已。
從西部高鐵選址經驗中,我們可以看到高鐵宜蘭站幾個方案間的優缺點。先從財務上看,只有羅東站成本較高,其他三個方案建設、土地與開發總效益相去不大,只有數十億差異,這與高達一千六百億總經費來看,差異有限。
但是如果從「空間無縫、時間無縫」標準看,宜蘭站優點就遠超過四城和縣政中心。宜蘭站本來就是台鐵東部最大站,旅客人數最多,所有班次都會停靠,因此旅客到宜蘭站後,就可轉乘台鐵前往羅東、礁溪、頭城與蘇澳等宜蘭四個大城市,也是需求最高,可大大提高旅客的方便性。
相反的,四城是小站,大部分東部火車不停,高鐵旅客在四城下車,還需要轉到宜蘭站去搭車,搭高鐵省下來時間,在轉乘之間浪費了。請問興建高鐵意義在哪?
如果宜蘭站採取雙鐵共構,因大多數土地是台鐵的,其他部分向民間徵收,因此高鐵場站開發利益會減少,財務上可能較不利;但高鐵選址重點應放在搭乘便利性、如何給宜蘭整體發展帶來最大利益;而不應局限在高鐵本身利益,更不應該為了有更多土地開發,選擇一個偏僻地點。簡單說,人民搭車的便利性,才是最重要考量!(作者為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